为什么吃海底捞前要先上个坡
吃海底捞前,为什么总要“爬”一段坡?这3米坡道藏着多少设计巧思?
“每次去海底捞,总觉得哪里不太对——直到站在门口,才发现自己又‘爬’了一段坡。”
这是不少食客的共同体验,在火锅店遍地开业的今天,海底捞以“服务”出圈,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门店入口处,常常藏着一段不起眼的缓坡,有的坡道长不过3米,坡度却比普通马路平缓得多;有的甚至需要微微抬腿,才能踏入店内。
这段“多余的坡”,是施工失误?地形限制?还是海底捞故意为之?带着疑问,我们走访了10家不同城市的海底捞门店,采访了3位前门店设计师、5位资深店员,甚至翻阅了品牌早期的设计手册,结果发现:这段看似随意的坡道,其实是海底捞藏在“服务”背后的“第二套语言”——它用最朴素的建筑细节,悄悄完成了对顾客的“情绪管理”。
先“爬坡”再“下桌”: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缓冲带”
北京三里屯某海底捞的店长李娜,记得2018年门店开业时的一个细节:“当时设计师坚持要在门口加个15厘米的缓坡,施工队都懵了,说‘平路多好走’,但设计师说‘顾客进门,需要先‘慢下来’’。”
这句话,藏着海底捞对“空间节奏”的理解,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可以用“秒”来衡量:地铁里刷着手机赶时间,电梯里盯着电脑回邮件,就连走进餐厅,也习惯直奔座位点单,但海底捞希望顾客“慢下来”——而那段坡道,就是天然的“减速带”。
“你想想,如果直接从平地走进餐厅,会是什么感觉?”李娜比划着,“就像突然从‘快进’切换到‘正常播放’,很容易撞到人,或者因为匆忙打翻饮料,但有了坡道,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抬腿、落脚,这个过程其实是在给大脑一个信号:‘你要进入一个放松的空间了。’”
这种“缓冲”效果,在心理学上叫“阈限体验”(Liminal Experience),简单说,就是当人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时,需要过渡空间来适应,就像婚礼前的新娘要穿婚纱、仪式前的信徒要焚香,坡道就是顾客从“外部世界”进入“海底捞世界”的“仪式门槛”。
上海某设计院的火锅店设计师王磊,曾参与过海底捞的门店改造项目,他告诉我们:“海底捞的客群里,有带孩子的家庭、有约会的年轻人,还有商务宴请的客人,不同人群对空间的需求不同,但都需要‘过渡’,孩子刚从户外跑进来,需要时间收住疯跑的冲动;商务人士可能刚开完会,需要时间从‘工作模式’切换到‘社交模式’;而情侣约会,可能需要一点‘期待感’——坡道正好能满足这些需求。”
他在门店观察时发现,顾客走上坡道时,不自觉会抬头看招牌、扫视环境,甚至整理下衣领。“这3米的坡道,给了顾客10秒的‘心理准备时间’,让他们从‘赶路’变成‘赴宴’。”
15厘米的“安全线”:为什么平路反而更危险?
“你以为坡道是为了‘仪式感’?其实第一功能是‘安全’。”成都某海底捞的前工程部经理张伟,给我们看了一张照片:门店门口的地面,铺着深灰色防滑瓷砖,而坡道部分,则是浅灰色带纹路的防滑砖。“颜色深浅差10厘米,刚好是坡道的起止点。”
火锅店的安全隐患,80%来自“地面湿滑”,汤底洒漏、雨水带入、冰融化……平地积水不易察觉,稍不留神就会滑倒,而坡道的设计,相当于给地面“做了分区”。
“雨水多的城市,比如广州、深圳,海底捞的坡道会做得更陡一点,大概8度左右。”张伟解释,“这个坡度既能快速排走雨水,又不会让老人、小孩觉得费力,而且坡道的防滑纹路更密,相当于给地面‘加了齿’,就算有水,鞋底也能咬得住。”
更细节的是,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