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15人跨省送小伙去国防科大报到
全家15人跨省送学国防科大:是“过度溺爱”还是“家国情怀”的集体奔赴?
九月的长沙,暑气尚未褪尽,国防科技大学招生报到的现场却已涌动着别样的热忱,人群中,一个身姿挺拔的年轻人拖着行李箱,正与家人挥手作别,他的身后,15个身影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送学队伍”——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鬓角微霜的父母、西装革履的叔叔阿姨,甚至还有刚放暑假的表弟表妹,他们从千里之外的北方小城辗转而来,只为将这个名叫李明的男孩,亲手送到“军中清华”的校门口。
15个人的行李箱:藏着三代人的牵挂
李明家的客厅里,此刻还堆着没来得及收拾的行李箱,深蓝色的、军绿色的、粉红色的,大大小小15个箱子,像一座座小山,几乎堵住了通往玄关的路,每个箱子上都贴着手写的标签:“明明的换洗衣物”“奶奶晒的干豆角”“爸爸买的复习资料”“小姨塞的零食”。
“这孩子从小没出过远门,我们怕他在学校吃不惯,把家里能带的都带来了。”李明的母亲王慧一边整理着箱子里的真空包装酱菜,一边抹着眼泪,她特意从老家带来了女儿亲手种的蔬菜,又托人买了新鲜的猪肉,准备给儿子包一顿他最爱吃的白菜猪肉馅饺子,“到了学校,可能就吃不上家里的味道了。”
李明的父亲李建国则沉默地蹲在行李箱旁,检查着儿子的新军装,笔挺的97式常服,肩章上的星徽在灯光下闪着光,他用手轻轻拂过衣领,仿佛在确认儿子即将肩负的重量。“我当兵那会儿,就一个背包,现在孩子条件好了,但军人的本色不能变。”李建国曾是陆军某部的退伍老兵,退伍后回到老家创业,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他给儿子准备了全套的军被,叠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在学校,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这点我教过他,希望他别给咱家丢人。”
队伍里最显眼的是李明的爷爷奶奶,82岁的爷爷李志刚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胸前的勋章排成一排,他拄着拐杖,站在客厅中央,一遍遍叮嘱孙子:“到了部队,要听首长的话,好好训练,别怕苦,别怕累,咱家三代人,就你最有出息。”奶奶则拉着李明的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手帕包裹的小布包,里面是3000块钱,“拿着,别省着,该花就花,要是想家了,就给奶奶打电话,奶奶给你唱《咱当兵的人》。”
除了直系亲属,李明的叔叔、姑姑、姨姨们也纷纷加入送学队伍,三叔李强在省会做小生意,特意提前三天请假,开车来接大家;小姨张丽是一名教师,给侄子准备了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习笔记》,扉页上写着“少年强则国强”;就连刚上小学五年级的表弟豆豆,也把自己的奥特曼玩具塞进了哥哥的行李箱,“哥哥,你到学校要是害怕,就想想奥特曼会保护你的!”
15个人,15份牵挂,15个行李箱,装满了三代人的爱与期待,有人笑称这是“史上最强送学团”,但李明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送别,更是一场关于“家”与“国”的传承。
从“小家”到“大家”:一个18岁少年的“军人梦”
李明选择国防科技大学,并非一时冲动,他的书桌上,至今还放着一本泛黄的《雷锋日记》,扉页上是小学时写下的愿望:“长大了要当一名解放军,像雷锋叔叔一样保家卫国。”
这个梦想的种子,是在他10岁那年种下的,那年夏天,老家遭遇特大洪水,解放军官兵坐着冲锋舟来救援,李明记得,一个浑身是泥的战士把他背到安全地带,又把仅有的半瓶水递给他,笑着说:“小家伙别怕,解放军叔叔在。”那一刻,战士们湿透的军装、坚毅的眼神,在他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那以后,李明开始迷上了军旅题材的影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亮剑》里的李云龙,都成了他的偶像,他会在放学后模仿军人的姿态站军姿,会在作文里写下“长大后我也要当解放军”,甚至会偷偷把父亲的旧军装穿在身上,对着镜子敬礼。
高中三年,李明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他从未动摇过报考国防科大的决心,当父母问他“为什么非要去军校”时,他认真地说:“我想成为像当年救我的战士那样的人,想用自己的力量保护更多的人。”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李明以超过一本线120分的成绩,拿到了国防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全家人激动得一夜未眠,爷爷连夜把珍藏的军功章擦了一遍又一遍,母亲则开始着手准备儿子的“行军囊”。
“其实我们也担心过,”李明的母亲王慧坦言,“军校苦啊,每天要出操,要训练,还要遵守严格的纪律,怕他吃不了苦,但孩子从小就认准的事,我们做父母的,只能支持他。”
李明的父亲李建国则比妻子更坚定:“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