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薛高创始人回应雪糕“烧不化”
钟薛高“烧不化”的雪糕,到底是科技与狠活还是行业通病?
2023年夏天,一条“钟薛高雪糕在高温下放置1小时未完全融化”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视频中,网友将钟薛高雪糕放置在室温约30℃的环境中,1小时后雪糕体仍保持形状,仅边缘微微软化,用勺子切割时甚至能感受到明显的韧性,这一幕迅速引发热议:“这雪糕是加了胶吗?”“吃下去会不会不消化?”“钟薛高是不是用科技与狠活做出来的?”
面对汹涌的质疑,钟薛高创始人林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雪糕融化后不完全是水,是因为它含有乳脂、糖分等成分,这些成分在融化后会形成粘稠状,我们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问题。”这番回应并未完全平息争议,反而让更多人陷入困惑:为什么有的雪糕晒一会儿就化成水,钟薛高却能“坚挺”一小时?雪糕“烧不化”,究竟是工艺的进步还是添加剂的“功劳”?
“烧不化”的雪糕,从“意外”到“现象”
钟薛高并非第一个因“不易融化”陷入争议的雪糕品牌,2022年,某品牌雪糕在网络上被曝出“用打火机烧也不化”的视频,引发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而钟薛高此次的“1小时未融化”实验,让“雪糕融化”这一原本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成了公众审视食品安全的“试金石”。
雪糕为什么会融化?从科学原理来看,雪糕的本质是冷冻乳制品,其主体成分是水、乳脂、糖、蛋白质等,在低温下,这些成分形成稳定的冰晶结构,因此呈现固态;当温度升高时,冰晶融化,雪糕就会逐渐变成液体,正常情况下,雪糕在室温(20-30℃)下完全融化,通常只需要30分钟到1小时,具体时间取决于环境温度、雪糕成分和包装。
为什么钟薛高能在30℃环境中“挺”过1小时?林盛在回应中提到的“乳脂和糖分”是关键因素之一,乳脂含量较高的雪糕,脂肪会包裹住水和乳固体,形成乳化体系,减缓融化速度;而糖分具有降低冰点的作用,高糖雪糕的融化速度本身就会比低糖雪糕慢,以钟薛高最经典的“丝绒可可”口味为例,其配料表显示,乳脂含量≥8%,糖含量(以蔗糖计)≥15%,均高于普通雪糕。
但仅凭乳脂和糖分,是否足以让雪糕“烧不化”?有网友模仿实验条件,将同样高乳脂、高糖的哈根达斯、梦龙等高端雪糕置于30℃环境中,结果发现这些品牌在40-50分钟内基本完全融化,明显快于钟薛高,这说明,除了乳脂和糖分,钟薛高的配方中必然存在其他影响融化速度的成分——而这,正是争议的焦点。
配料表里的“秘密”:添加剂是“元凶”吗?
查看钟薛高多款产品的配料表,会发现除了生牛乳、稀奶油、白砂糖等基础原料外,还包含“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瓜尔胶”“刺槐豆胶”“卡拉胶”等多种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雪糕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是否真的让雪糕“烧不化”?
乳化剂:“让水和油不再打架”
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简称“单甘酯”)是钟薛高配料表中常见的乳化剂之一,雪糕中的水和脂肪(如乳脂)是互不相溶的,乳化剂的作用就像“中介”,其分子一端亲水、一端亲脂,能将两者稳定地结合在一起,防止脂肪和水分离,在雪糕生产中,乳化剂不仅能改善口感,让质地更顺滑,还能通过增强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减缓融化速度。
增稠剂:“给雪糕‘骨架’”
瓜尔胶、刺槐豆胶、卡拉胶都属于增稠剂,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雪糕的粘稠度和粘度,让雪糕在融化时仍能保持一定的形状,以卡拉胶为例,它从红藻中提取,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在低温下形成凝胶结构,这种凝胶具有一定的“保水性”,即使温度升高,冰晶融化,水分也会被凝胶网络包裹,不易流出,因此雪糕看起来“不化”。
复配效应:多种添加剂的“协同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钟薛高配料表中往往同时添加了多种增稠剂和乳化剂,食品行业专家表示,不同添加剂之间可能存在“复配效应”,比如瓜尔胶和卡拉胶复配使用,能形成更稳定的凝胶网络,增强雪糕的“抗融性”,这种复配技术本身是合法且常见的,目的是在保证口感的同时,优化产品的稳定性。
这些添加剂是否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