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文章正文

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第二遍

热门头条2025年09月03日 00:24 8admin

我们是在告别失误,还是在失去某种“试错”的勇气?

2023年5月28日,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起飞,经过2小时4分的飞行,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当机长刘井宏按下“落地”按钮的那一刻,塔台传来确认:“CA1152,落地好,不用再飞第二遍。”这句话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全球,也让无数人想起一个场景:100多年前,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在 Kitty Hawk 沙地上经历了4次短暂跳跃,才终于实现12秒的持续飞行——从“需要飞无数次”到“不用飞第二遍”,人类的航空梦,似乎正在以“一次成功”的速度加速实现。

但我们是否想过:当“不用飞第二遍”成为常态,我们究竟告别了什么?又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什么?

从“千次试飞”到“一次成功”:一部航空史的“减法革命”

翻开航空史,“飞第二遍”曾是常态,甚至是必然,1903年莱特兄弟的首飞,前三次要么是失控坠落,要么是短暂离地,直到第四次才勉强实现稳定飞行,这种“试错式”探索,贯穿了整个航空业的童年时代。

二战时期的B-17轰炸机,原型机首飞时就因尾翼颤振险些坠毁,设计师不得不在机尾增加配重,经过23次修改后才通过测试;20世纪50年代的波音707,原型机“波音367-80”在试飞中曾因发动机起火紧急迫降,工程师们花了两年时间排查了127个潜在故障;就连被视为“航空传奇”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也是在2000多次试飞后,才于1976年投入商业运营——那时的“飞第二遍”,是技术局限下的无奈,更是用时间和生命换来的经验积累。

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第二遍

转折点出现在21世纪,2005年,空客A380在首飞中完美完成所有测试科目,成为第一款“首飞即成功”的巨型客机;2017年,C919在首飞中实现“三点着陆”,姿态稳定、数据正常,直接进入后续适航验证阶段;2022年,中国商飞的ARJ21支线客机在高原航线演示飞行中,一次性完成所有极端天气测试,创下“不用飞第二遍”的纪录……

这种变化背后,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过去试飞员靠“肉感”判断飞行状态,现在靠传感器实时传回的2000多个参数;过去工程师靠经验修改设计,现在靠数字孪生技术提前模拟10万种飞行场景;过去适航认证需要“飞出来”证明安全,现在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和地面试验验证95%的性能指标,正如中国商飞试飞工程师所说:“我们不是让飞机‘不会错’,而是让它在‘错之前’就知道错——这就像给飞行员装上了‘预知未来的眼睛’。”

“不用飞第二遍”的硬核支撑:当技术成为“绝对保险”

“不用飞第二遍”的底气,来自一个庞大的技术矩阵,在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的数字化设计中心,记者曾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工程师在电脑上构建出C919的“数字孪生体”,通过改变气流参数、发动机推力、重心位置等变量,模拟飞机在雷雨、结冰、强侧风等12种极端天气下的飞行状态,一次模拟飞行,相当于在真实环境中完成了100次试飞。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预测与纠错”算法,当数字孪生体检测到某个飞行姿态可能导致失速时,系统会自动调整机翼弯度或襟翼角度,并将优化方案反馈给设计团队,C919的总设计师吴光辉曾透露:“ARJ21在试飞中遇到过‘荷兰滚’(一种横向不稳定运动),我们花了半年才解决,但C919在设计阶段就通过数字孪生

标签: 我们飞机再也不能飞了我们的飞机已经离开前往填什么?我们飞机再也不会飞了

水与中国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Z-BlogPHP强力驱动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