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文章正文

不能忘却的记忆

热门头条2025年09月03日 00:36 8admin

当记忆开始褪色,我们该如何守护不能忘却的刻度?

老宅阁楼的木箱里,压着一本泛黄的相册,翻开第三页,黑白照片里年轻的奶奶抱着两岁的我,身后的老槐树开得正盛,树影斑驳地落在她蓝布衫的盘扣上,去年清明回乡,老槐树被台风刮倒了,木匠锯开树干时,年轮里竟卡着半个生锈的顶针——那是奶奶年轻时的针线笸箩里掉落的,我忽然想起,她总在槐树下纳鞋底,一边教我念“谁知盘中餐”,一边用顶针敲我的手背:“一针一线都要仔细,日子是缝出来的。”

可如今,顶针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奶奶的针线笸箩早已不知去向,连那棵老槐树,也只剩树桩上几圈浅浅的年轮,记忆像被水浸湿的旧照片,轮廓渐渐模糊,颜色慢慢褪去,我们总说“不能忘却”,可当时间冲刷着过往,当新事物层出不穷地涌来,那些刻在民族骨血里、个人生命中的记忆,究竟该如何守住?

记忆是河床,承载着文明的奔涌

不能忘却的记忆,从来不是私人的收藏品,而是文明的河床,它承载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密码,也指引着我们要到哪里去的方向。

在敦煌莫高窟的第257窟,北魏的画工用土红和石青,在洞壁上画下了“九色鹿救溺人”的故事,鹿王身姿矫健,眼神慈悲,溺人匍匐在地,神态卑微,这幅画距今已1500余年,可当我们站在洞窟前,依然能感受到画工笔下的温度——那是对善的坚守,对信的承诺,后来我在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室里,见过一位老修复师用毛笔蘸着极细的颜料,填补壁画上剥落的衣纹,他戴着老花镜,手抖得厉害,可笔尖落在画布上,却稳如磐石。“这壁画不是死的,”他说,“是古人用命保下来的记忆,我们修的不是墙,是根。”

去年夏天,我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万人坑”遗址前,看到一群孩子戴着红领巾,静静地站在玻璃展柜前,柜子里,是一具具白骨,有的还保留着被捆绑的痕迹,有的头骨上有清晰的弹孔,讲解员轻声说:“这些骨头不会说话,但它们比任何史书都更有力量。”孩子们没有哭闹,只是把手里的小白花放在展柜前,然后深深鞠躬,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人性底线——当文明的大河遇到暗礁,这些记忆就是河床上最坚硬的基石,提醒我们:绝不能让同样的悲剧重演。

不能忘却的记忆

个人的记忆亦是如此,我曾在浙江的一个古村落,见过一位80岁的老人坐在村口的老井边,给游客讲“红军桥”的故事,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为了不扰民,战士们连夜在村头的溪上架起一座木桥,桥板很窄,只能过一个人,可他们硬是背着粮食、药品,一步步走了过去。“第二天一早,桥没了,”老人抹了把眼睛,“他们把桥拆了,木板还给了村民,说‘不能给你们添麻烦’。”那座桥早已被石桥取代,可村里人依然叫它“红军桥”,老人的故事讲得磕磕巴巴,有些细节甚至记不清了,可当他指着远处的小溪说“红军就是从那儿过来的”,眼神里的光,比溪水还要亮。

遗忘是沙漠,会吞噬存在的意义

可记忆从来不会自动保鲜,它像沙漠里的胡杨,需要我们时时浇灌;若任其自生自灭,终会被风沙掩埋。

去年冬天,我在整理爷爷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日记本,牛皮纸的封面已经磨破,里面用钢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1958年,他在青海当铁道兵,日记里有雪山的寒冷:“今天零下30度,钢笔都冻住了,只好揣在怀里焐热了写”;有施工的危险:隧道塌方,他和战友们用手扒石头,“手指磨破了,血染红了手套”;还有对家乡的思念:“娘寄来的炒面,我分给了小张,他说他娘也给他寄过,一样的味道。”可当我把这些念给表妹听时,她茫然地看着我:“爷爷当过铁道兵?我怎么不知道?”

表妹不是故意的,她成长在互联网时代,记忆里是抖音的短平快、游戏的虚拟世界,是“618”的购物车、偶像的演唱会,爷爷的日记

标签: 不能忘却的记忆的歌词不能忘却的记忆600字作文有关记忆不能忘记的唯美句子

水与中国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Z-BlogPHP强力驱动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