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文章正文

“开学综合征”怎么解

热门头条2025年09月02日 00:53 17admin

“开学综合征”为何年年困扰学生?家长老师该如何破局?

每到开学季,“开学综合征”总会如约而至:孩子情绪低落、失眠焦虑,家长头疼不已,老师也倍感压力,有的孩子整天躺在床上说“不想上学”,有的则突然变得暴躁易怒,甚至出现头痛、腹痛等身体不适,这些看似“矫情”的表现,实则是学生在假期与学期的切换中出现的“适应障碍”,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开学前后两周,青少年心理咨询量较假期增长30%,其中超60%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开学综合征”,为何这一现象年年上演?又该如何科学破解?

“开学综合征”:不只是“不想上学”那么简单

“开学综合征”并非医学诊断,而是对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后出现的生理、心理适应不良的统称,其表现因年龄段、性格特点而异,但核心是“节律失调”与“心理落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开学综合征”怎么解

从生理层面看,假期“生物钟紊乱”是主因。 假期里,不少学生昼夜颠倒:凌晨睡、中午起,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开学后突然要早起早睡,身体就像“倒时差”一样,出现失眠、嗜睡、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北京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反映,孩子假期每天凌晨2点才睡,开学后早上起不来,早餐也不吃,上课总打瞌睡,“怎么说都听不进,还嚷嚷着‘头疼不想去’”。

心理层面,“假期惯性”与“学业压力”的碰撞更值得警惕。 假期是“自由模式”:没有作业压力,可以随心所欲地玩乐;开学则切换到“高压模式”:规律的作息、密集的课程、考试排名,这种“落差”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初中生小林说:“假期能打游戏到深夜,开学后每天6点起,上课像听天书,晚上还要写作业,感觉‘从天堂掉到地狱’。”对新环境的恐惧(如刚升学的学生)、人际关系的焦虑(担心和同学疏远)、对未来的迷茫(毕业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都会加剧心理负担。

家庭与学校的“应对偏差”,可能让症状加重。 部分家长将“开学综合征”简单归为“懒”“不听话”,采取强制手段:没收手机、严厉责骂,甚至打骂,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学校方面,若开学就进入“快节奏”教学,忽视学生的适应过程,也可能让学生产生“跟不上”的挫败感,形成恶性循环。

破解“开学综合征”:需要“多方协同”而非“单打独斗”

“开学综合征”的破解,不是学生一个人的事,而是学生、家长、学校需要共同参与的“适应工程”,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一)学生:主动“切换模式”,做自己的“适应管家”

学生是适应的主体,掌握科学的自我调节方法,能更快走出“假期惯性”。

第一步:用“渐进式调整”重建生物钟。 开学前1-2周,就要逐步向开学作息靠拢,每天比前一天提前15分钟睡觉和起床,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可以读读书、听听轻音乐,或做简单的拉伸运动,减少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避免晚上失眠,上海某中学心理老师建议:“可以把起床时间设成‘渐进式

标签: 开学综合症是病吗如何治疗开学综合症开学综合症是什么意思

水与中国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Z-BlogPHP强力驱动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