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经贸合作“含金量”
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从数字到实效的多维解码
当哈萨克斯坦的原油通过中哈原油管道直达中国炼厂,当乌兹别克斯坦的樱桃借助中欧班列72小时抵达上海市民餐桌,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俄罗斯街头渐成风景——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贸合作,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重塑着亚欧大陆的经济格局,自2001年成立以来,这个横跨欧亚、涵盖26个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的区域组织,已从最初的安全合作“压舱石”成长为经贸互动“加速器”,当我们用“含金量”这把标尺衡量其经贸合作成效时,不能仅停留在贸易额的数字增长,更需穿透表象:它是否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实现了发展红利共享?是否构建了可持续的合作生态?
贸易规模:从“量增”到“质变”的“含金量”跃升
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的“含金量”,首先体现在贸易结构的迭代升级,成立之初,成员国间的贸易以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比如2001年中哈贸易中,能源类产品占比超70%,中国对哈出口则以纺织品、家电等低附加值商品为主,这种“资源换商品”的模式,虽能快速拉动贸易规模,却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
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组织区域经济深度融合,贸易结构正经历“质变”,2023年,上合组织成员国间贸易额达2.3万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近20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等高附加值商品占比已从2012年的35%提升至2022年的48%,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中,新能源装备、数字通信设备、工程机械等“中国智造”出口额占比突破40%,而中亚国家的农产品、化工品、有色金属等优质资源进入中国市场的规模也同步扩大——2023年,哈萨克斯坦小麦对华出口量同比增长65%,乌兹别克斯坦果蔬对华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直接惠及当地数十万农户。
这种“双向奔赴”的结构优化,背后是成员国产业互补性的深度挖掘,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农业和矿产资源,中国在制造业、基建和数字经济领域具备优势,双方从“要素互补”走向“产业协同”,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札纳塔斯风电场,不仅填补了当地清洁能源空白,还带动了风电设备本地化组装产能;塔吉克斯坦的锑矿资源,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从原材料出口升级为高纯度氧化锑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贸易的“含金量”,正在从“规模论”转向“价值论”。
投资联动: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的“含金量”深化
如果说贸易是“流量”,那么投资就是“存量”,是衡量经贸合作“含金量”的核心指标,上合组织投资合作的演进,呈现出从“中国主导”到“多元共进”、从“资源开发”到“创新驱动”的鲜明特征。
早期,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投资以能源、基建等“硬联通”项目为主,如中哈原油管道、中吉乌公路等,这些项目虽周期长、投入大,却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物理基础,而近年来,投资结构加速向“软实力”领域延伸:2022年,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直接投资中,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占比达38%,较2018年提升22个百分点,在俄罗斯,中国投资建设的伏尔加河汽车厂,不仅带动了当地汽车产业链升级,还实现了技术转移与人才本地化;在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的“信息丝绸之路”项目,铺设了超过8000公里光纤网络,让巴基斯坦的数字产业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球前十。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向赋能”的新趋势:成员国企业正加速“走进中国”,2023年,上合组织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7%,哈萨克斯坦的钾肥企业、乌兹别克斯坦的纺织企业、印度的医药企业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利用中国的产业链配套和市场优势提升全球竞争力,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汽车集团与中国吉利汽车合作,在西安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已出口至东南亚市场,实现了“技术引进—本土化创新—再出口”的闭环。
这种投资联动的深化,本质上是“发展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不同于传统投资中的“资源掠夺式”开发,上合组织投资合作强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农业时,承诺将30%利润用于当地社区建设;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水电站时,优先雇佣当地工人并开展技能培训,投资的“含金量”,不仅体现在资本回报率,更体现在对东道国产业升级、就业创造和民生
标签: 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上合组织经贸合作方向上合组织经贸合作长三角委员会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