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交警辟谣翔安隧道海水倒灌
翔安隧道海水倒灌?厦门交警紧急辟谣背后,藏着哪些城市治理的“暗礁”?
“翔安隧道进水了!海水倒灌,赶紧绕行!”
8月15日傍晚,厦门市民的朋友圈、本地微信群突然被这样一条消息刷屏,配图是一段模糊的视频:昏暗的隧道内,隐约可见水流涌动,夹杂着人们惊慌的喊叫声,消息一出,瞬间点燃了公众情绪——作为厦门岛内外的“生命通道”,翔安隧道一旦封闭,将直接影响数十万市民的出行,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有人开始囤积物资,有人改乘绕行路线,甚至有家长打电话给学校询问孩子放学是否受影响。
就在谣言发酵两小时后,厦门交警支队官方微博紧急发布辟谣声明:“经核实,翔安隧道目前通行正常,未发生海水倒灌情况,网传视频为2021年隧道检修时的旧资料,系恶意拼接传播。”随后,隧道管理方也通过现场监控实时画面回应:隧道内干燥整洁,车流有序,所谓“海水倒灌”纯属谣言。
一场由旧视频引发的“乌龙”暂告平息,但留下的疑问却远未消散:一条三年前的旧视频,为何能在2024年引发如此大的恐慌?辟谣信息为何滞后于谣言传播?当城市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我们该如何筑牢“谣言防火墙”?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厦门的城市治理,更折射出所有现代城市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共同挑战。
谣言的“诞生”:旧视频如何点燃“新恐慌”?
网传视频的“前世”,是2021年翔安隧道的一次例行检修,据厦门隧道运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回忆,当时为测试隧道排水系统,工作人员曾模拟向隧道内注水,视频中的水流场景正是来自此次检修。“当时我们专门拍了视频,用于存档和培训,从未对外发布过。”这段本该“沉睡”在内部资料库的视频,却在三年后被别有用心者翻出,通过剪辑、配文“翔安隧道海水倒灌”,在多个社交平台扩散。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条谣言的“传播链”呈现出典型的“病毒式”特征,发布者使用“现场实拍”“紧急通知”等字眼,制造“信息源权威”的假象;配图视频虽模糊,但“隧道进水”的画面直观冲击力强,极易引发公众联想——毕竟,厦门刚经历台风“杜苏芮”的残余影响,市民对“极端天气+城市内涝”的敏感度正处于高位;在微信、抖音等平台的算法推荐下,消息迅速从本地群聊扩散至全网,形成了“熟人转发+算法推送”的双重加速效应。
“看到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完了,今天回不了家’。”在厦门软件园工作的李先生说,他立刻联系了在翔安隧道附近工作的同事,对方表示“一切正常”,但他仍不放心,直到交警发布辟谣声明才松了口气,像李先生这样“将信将疑”的市民不在少数——这背后,是公众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想象”,也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防御性恐慌”。
辟谣的“速度”:为何总在谣言之后“追赶”?
从谣言发酵到交警辟谣,两小时的“时间差”引发了争议:为何不能更快回应?厦门交警的辟谣行动已属“快速反应”,但面对谣言的几何级数传播,这种“被动回应”仍显滞后。
据厦门市委网信办统计,截至8月15日21时,翔安隧道海水倒灌”的信息已在厦门本地产生超50万次转发,相关话题登上同城热搜榜首位。“谣言的传播速度是辟谣的6倍以上,尤其是在情绪化场景下,公众更愿意相信‘坏消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林升栋分析,当谣言触及“公共安全”这一敏感神经时,公众的认知会从“理性判断”转向“情绪优先”,此时辟谣不仅要“摆事实”,更要“稳情绪”。
此次辟谣行动中,厦门交警采取了“多渠道同步发布”策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同步推送声明,联合厦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滚动播报,并协调社区网格员通过业主群转发辟谣信息,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有效缩短了信息触达时间,但仍有市民反映:“直到刷到交警声明,才知道是谣言——为什么不能在谣言刚出现时就出来澄清?”
问题的症结在于,城市应急信息发布机制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谣言往往从非官方渠道“首发”,官方信息需要经过“核实-审批-发布”的流程,难免存在时间差;不同年龄、群体的信息获取习惯差异较大——老年人更依赖电视、广播等传统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