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暴雨中收起国旗
当暴雨冲刷大地,他为何逆风护住那抹红?
七月的午后,天空像被墨汁浸透的宣纸,铅灰色的云层翻涌着压向地平线,风先是从远处传来呜咽声,接着卷起路面的沙石,拍打着街边的橱窗,行人纷纷加快脚步,寻找避雨的屋檐,唯有街角那所中学的操场上,一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少年,正逆着风,朝着旗杆的方向奔跑。
他叫陈默,是学校国旗护卫队最小的队员,那面鲜红的国旗正挂在二十米高的旗杆顶端,被狂风撕扯得猎猎作响,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在暴雨前挣扎,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雷阵雨,但谁也没想到,暴雨会来得这样突然,这样猛烈。
陈默跑到旗杆下时,豆大的雨点已经砸了下来,在地面上溅起细密的水花,他仰头望着国旗,雨水顺着脸颊滑进脖颈,冰凉刺骨,风裹挟着雨丝抽打在他的手臂上,留下道道红痕,旗杆旁的值班室里,保安王探出头来喊:“小陈!快进来!雨太大了,国旗淋湿了没关系,别淋坏了你!”
陈默没有回头,他伸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视线聚焦在国旗的右下角——那是五颗金色的五角星,一颗大,四颗小,在阴沉的天色里依旧闪着微弱的光,他想三天前,也是这样的天气,全校师生在国旗下举行期末散学典礼,校长说:“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它不仅飘扬在旗杆上,更要飘扬在我们心里。”那时他站在队列里,挺直腰板,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在心里默默发誓: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国旗。
风突然加大了力度,国旗的一角被吹得卷了起来,缠在旗杆的滑轮上,陈默的心猛地一紧,他知道,如果再不把国旗降下来,暴雨冲刷过后,国旗会变得沉重,滑轮也可能生锈,更重要的是,国旗是尊严的象征,它不能被风雨随意践踏。
“王叔,我必须把它收下来!”陈默朝着值班室喊了一声,便开始解旗杆底部的固定绳,雨水打湿了绳子,变得又冷又滑,他的手指冻得有些发僵,可动作却没有丝毫犹豫,他想起加入国旗护卫队时的训练:烈日下站军姿,手上磨出茧子;练习展旗、收旗,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教官说:“护卫国旗,就是护卫国家的尊严,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准、有力,不容半点马虎。”
绳子终于解开了,陈默拉动升降绳,国旗开始缓缓下降,可就在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轰隆”一声雷响,震得地面都在颤抖,暴雨如注,雨幕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整个操场笼罩,国旗在下降的过程中被狂风裹挟,左右摇摆,几乎要脱离绳子,陈默顾不上躲闪,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风,让国旗贴着他的胸膛慢慢降落。
他的校服很快就湿透了,紧紧贴在身上,寒意刺骨,雨水顺着他的头发滴落,流进眼睛里,又涩又疼,他眯起眼睛,盯着那抹红色,就像盯着最珍贵的宝物,他想起去年国庆节,学校组织观看升旗仪式,当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当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时,他身边的老爷爷用手帕擦着眼泪,嘴里喃喃地说:“这面旗,是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啊……”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国旗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块布,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国家的灵魂。
国旗终于降下来了,陈默小心翼翼地将它展开,雨水顺着国旗的边缘滴落,在地面汇成小小的水洼,他把它紧紧抱在怀里,就像抱着一个受伤的孩子,转身时,他看到值班室的门开着,王叔手里拿着一块干毛巾,眼眶红红的,操场的另一边,几个没来得及跑掉的师生站在教学楼屋檐下,望着他,有人举起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幕。
后来,这段视频被传到了网上,有人评论:“这才是少年该有的样子!”有人说:“在暴雨中护住国旗的背影,比任何风景都美。”也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能这样执着于‘形式’?”
“形式”?陈默看到这个词时,愣了一下,他想起校长的话:“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收起国旗不是形式,而是对承诺的坚守;不是作秀,而是内心的本能,就像消防员冲进火场,医生抢救病人,他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他,作为国旗护卫队的一员,守护国旗,就是他的职责。
那天晚上,陈默把国旗晾干后,仔细地叠好,交给了负责国旗管理的老师,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做得很好,国旗的尊严,需要我们每个人来维护。”陈默点点头,心里暖洋洋的,窗外的雨已经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露出来,洒下银色的光辉,照在教学楼顶的国旗上,那抹红色,显得格外鲜艳。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陈默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是抗疫一线的年轻医护人员,是边防哨所里的年轻战士,是支教山村的年轻教师……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