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总经理和中天小姐姐在京汇合
旺旺总经理与中天小姐姐京城汇合藏着多少行业密码?
北京深秋的银杏刚泛起金黄,国贸三期顶层旋转餐厅的落地窗前,两道身影正隔着玻璃俯瞰长安车流,左侧的中山装袖口绣着细密的旺旺LOGO,右侧的米白色针织衫别着一枚中天电视台的银质徽章——一个是执掌千亿食品帝国的旺旺集团总经理,一个是活跃在两岸传媒一线的中天电视台知名主播“小姐姐”,这场被偶遇者拍下并传上网络的“京城之约”,迅速在社交媒体掀起涟漪:两位看似分属不同领域的行业翘楚,为何会在此时此地汇合?这背后是商业布局的棋局,还是文化传播的试探?
两道平行线的交集:从“零食大王”到“传媒新锐”的公众画像
要解开这个疑问,得先走进两人的“世界”。
旺旺集团的总经理,公众印象始终带着“传统”与“稳健”的底色,自1992年将旺旺仙贝、雪饼带入大陆市场,这家台湾企业便以“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旺旺”的广告语刻进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作为集团掌舵者,他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亲民”风格:会穿着工装出现在生产线检查品控,会在直播时举着旺旺碎冰冰与网友互动,甚至在疫情期间亲自带队将物资送进社区,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零食大王”近年来正悄悄推动着一场“年轻化革命”——从推出低糖健康零食,到与网红IP联名,再到布局元宇宙营销,旺旺早已不是印象中那个只靠经典款打天下的“老字号”。
而“中天小姐姐”,则是两岸传媒界近年来的现象级存在,作为中天电视台晚间新闻的主播,她以“犀利而不失温度”的主持风格打破传统新闻的严肃框架,采访企业家时能直击行业痛点,聊民生话题又能共情普通人的困境,更让她出圈的是,她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分享两岸青年的生活故事,从台北夜市的蚵仔煎到北京胡同的豆汁儿,从大陆95后创业者的“车库故事”到台湾00后乐队的音乐梦想,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内容让她成为连接两岸年轻群体的“文化摆渡人”。
一个是深耕实体经济、试图打破代际认知的食品巨头,一个是聚焦内容传播、致力于弥合两岸认知鸿沟的传媒新锐,两人的职业轨迹本如两条平行线,直到这个深秋的北京午后,这两条线突然交汇,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契机?
一场“不期而遇”的峰会:从品牌年轻化到两岸文化传播的深度对话
据知情人士透露,两人的会面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场聚焦“新消费时代品牌与文化传播”的闭门峰会,这场峰会的参与者多为传统企业转型负责人与头部媒体内容创作者,议题涵盖“Z世代消费心理”“短视频时代的品牌叙事”“两岸文化IP的商业转化”等前沿话题。
“旺旺总经理的发言让全场耳目一新。”一位参会者回忆,当多数企业还在讨论“如何让年轻人买老产品”时,他却抛出了“让老品牌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的理念:“我们调研发现,Z世代购买零食时,‘能不能发朋友圈’的重要性已经超过‘好不好吃’,所以旺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