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九三阅兵直播
“预约”九三阅兵直播:当仪式感遇上流量,我们该如何守护记忆的重量?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举行,当抗战老兵方阵缓缓驶过长安街,电视镜头扫过那些布满皱纹的脸庞时,无数人眼含热泪——那是属于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刻在历史年轮上的精神坐标,十年后的2025年,当“九三阅兵直播”成为社交平台的搜索热词,“预约”二字被高亮标注:打开APP,点击预约,设置提醒,一场国家级的纪念仪式,似乎被简化成指尖的一次轻触。
我们不禁要问:当“预约”成为观看阅兵直播的“标准操作”,当流量算法开始推送“阅兵十大必看瞬间”,当弹幕刷过“这装备也太帅了”的感叹,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触摸历史温度的机会?数字时代的便捷,究竟是让纪念变得更“触手可及”,还是让仪式感在流量的裹挟下逐渐稀释?当我们按下“预约”键时,我们究竟在期待什么?是一场视觉盛宴,还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从“守着电视看”到“预约点播”:观看方式变迁下的记忆重构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全中国约有8亿人守在电视机前,彼时的直播信号通过卫星覆盖千家万户,人们搬着小板凳挤在屏幕前,跟着解说员的“分列式开始!请听阅兵曲!”挺直腰板,没有回放,没有暂停,每一个镜头都是唯一的、不可逆的——这种“同步在场”的仪式感,让观看本身成为一种集体行动,一种对历史的共同确认。
2025年的九三阅兵直播,场景已截然不同,打开抖音、B站、央视新闻客户端,“预约阅兵直播”的 banner 醒目置顶;弹幕可以实时滚动,还能给“装备方阵”“空中梯队”打上标签;甚至有人提前整理出“阅兵装备图鉴”,预测“哪款战机最值得期待”,技术的进步让观看变得“碎片化”“个性化”:你可以选择只看徒步方阵,也可以倍速浏览空中表演,甚至可以在直播结束后“回看精彩片段”。
这种变迁背后,是传播逻辑的深刻变革,传统电视直播是“广播式”的,单向传递信息,观众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数字平台的预约直播是“互动式”的,算法根据你的偏好推送内容,你是主动的选择者,但问题在于:当阅兵被拆解成一个个“可点击的片段”,当历史被切割成“易于传播的短视频”,我们是否还能完整感受到那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沉重?
2015年阅兵时,一位抗战老兵在观礼台上向受阅部队敬礼的画面,让无数人瞬间破防,这种情感的冲击,恰恰来自于镜头的“完整性”——它没有刻意渲染,没有过度剪辑,只是真实记录了一个90岁老人与国家记忆的相遇,但如果在2025年的直播中,这段画面被剪辑成“15秒感人瞬间”,配上“泪目!老兵的敬礼”的标题,在短视频平台疯狂传播,我们是否还能读懂那敬礼背后,是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
“预约”的悖论:便捷的仪式与消解的敬畏
“预约”的本质,是对“确定性”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害怕错过重要内容,于是用预约锁住注意力,但九三阅兵的意义,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是某个方阵突然出现的泪目瞬间,是解说员一句“这是最后一次以老兵身份参加阅兵”的哽咽,是镜头扫过观众席时,一位老人悄悄擦拭眼角的细节,这些“非预设”的感动,才是仪式感的灵魂。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逻辑对仪式感的消解,为了吸引预约,平台可能会在直播预热时加入“阅兵装备颜值排名”“最帅士兵评选”等内容;为了提高互动率,弹幕区可能会出现“这衣服比军装好看”的娱乐化评论;甚至有商家借机推出“阅兵主题皮肤”“限量款纪念周边”,将纪念商品化。
当阅兵被包装成“流量事件”,当历史成为“娱乐素材”,我们是否正在遗忘这场仪式的初心?九三阅兵,纪念的不是一场胜利的 parade,而是3500万同胞的牺牲,是14年抗战的苦难,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这些沉重的记忆,本不该被轻佻的流量裹挟。
2014年,我国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正是为了让“铭记”成为民族共识,但“铭记”从来不是轻松的,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倾听历史的回响,去感受那些逝去的生命,当我们用“预约”的便捷,跳过了等待的焦灼、沉浸的过程,是否也跳过了对历史的敬畏?
数字时代的“在场”:如何让预约成为记忆的“锚点”?
我们不必全盘否定预约直播的价值,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他们习惯了在数字空间获取信息,预约直播或许是让他们接触历史的重要入口,关键在于:如何让
标签: 预约九三阅兵怎么预约九三阅兵直播现场视频在线观看九三阅兵方阵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