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沙”小伙带动4万人次来家乡种树
一个“吃沙”小伙,为何能让4万人千里迢迢来家乡种树?
在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有个叫“沙窝村”的地方,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跟“沙”打交道——春天刮风时,沙子能埋了半扇窗户;秋天收庄稼,刚长出的苗一夜之间就被风沙连根拔起,村里老人常说,咱们这儿的人,命里就带着“吃沙”两个字,直到2018年,一个叫王磊的小伙子,硬是让这个“吃沙”的村庄,变成了4万人心心念念的“种树圣地”。
故乡的“沙”: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王磊的童年,是跟着风沙一起长大的,他记得最清楚的事,是上小学时的一次沙尘暴,那天下午,天突然黑得像晚上,教室里的灯都亮了,沙子“噼里啪啦”地拍在窗户上,像有人在外面扔石子,老师让大家躲到课桌底下,他趴在桌缝往外看,整个村子都被黄沙裹着,远处的树影都看不见了。“那天放学,我牵着我妈的手,回家路上沙子灌进鞋里,每走一步都‘咯吱’响,嘴里都是沙子的味道。”王磊说,“我妈说,‘这沙子跟咱们有仇似的,赶都赶不走’。”
后来王磊考上了大学,离开了沙窝村,在呼和浩特读大学时,他第一次看到校园里的草坪,惊讶得说不出话——“原来草可以长这么绿?树可以这么大?”他给家里打电话,说想家,又不想家,想的是爸妈做的莜面,不想的是一刮风就天昏地暗的沙子,毕业那年,他在呼和浩特找了份稳定的工作,办公室窗对着青城公园,春天能看到桃花开,秋天能闻到桂花香,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大概就留在这座“绿城”了。
直到2016年,父亲打来电话,说村里的老房子被沙子压了一半,屋顶漏了雨,实在住不下去了,让他回来看看,王磊请假回家,推开门的一瞬间,眼泪差点掉下来——院子里的沙子堆得比门槛还高,门框被挤得变形了,墙角的铁锹被埋得只剩个柄,父亲蹲在门口,拿着铁锹铲沙,背弯得像张弓,花白的头发上沾着沙粒,嘴里不停地念叨:“这沙子,咋就这么多呢?”
那天晚上,王磊躺在老家的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的风声像鬼哭狼嚎,他想起小时候,妈妈总把湿毛巾蒙在他脸上,说“沙子来啦,快捂好”;想起村里人嫁女儿,嫁妆里得备几双高筒靴,不然过门那天沙子进了鞋,抬不起脚;想起小时候一起玩的小伙伴,一个个都走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咱不能就这么看着村子被沙子埋了吧?”他对着黑暗说,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出走与归来:一个“疯子”的决定
第二天,王磊跟父亲说:“爸,我不走了,我想在村里种树。”
父亲手里的铁锹“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瞪大眼睛看他:“你说啥?种树?咱这儿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娃还难!你忘了你小时候种的树?刚长到半人高,一场风就给刮没了!”
王磊知道父亲说的是实话,小时候学校组织植树,他和小伙伴们种了十来棵杨树,暑假回来一看,只剩下几根干枯的树枝插在沙子里,但这一次,他不一样了,他在大学学的是环境工程,知道种树不是“挖个坑埋上”那么简单,得选对树苗,得管护,得有技术。“爸,我学过这个,我有办法。”他跟父亲保证,“只要咱们坚持,肯定能让沙窝村变个样。”
父亲看他一脸认真,没再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王磊知道,父亲心里还是不踏实,但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他辞掉了呼和浩特的工作,把行李搬回了沙窝村,村民们听说后,都跑来看他,有人说:“王磊你傻啊?城里的工作不要了,回来跟沙子较劲?”有人说:“种树?咱这儿种树就是浪费钱,不如把钱拿去买袋面实在。”连他最好的朋友都劝他:“你这不是犯傻吗?赶紧回去上班,别在这儿丢人现眼了。”
王磊没理他们,拿着自己攒的5万块钱,跑到县林业局咨询种树的事,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听说他想在沙漠边缘种树,摇摇头:“小伙子,不是打击你,咱们县每年都搞植树造林,成活率不到30%,你一个人,能种多少?”
王磊没放弃,他跟着林业局的技术员跑了好几个林场,学习耐旱树苗的培育方法,又在网上查资料,了解到乌兰布和沙漠边缘适合种梭梭、花棒、沙柳这些耐旱植物,他买回来100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