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昕爆冷 赛后发文:回家
当“昕”之将尽,“回家”二字,是终点还是新的起点?——许昕爆冷背后的时代回响
巴黎时间7月28日深夜,巴黎贝尔西体育馆的灯光依旧明亮,却没能照亮许昕脸上的落寞,2024年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项目1/4决赛,他与搭档孙颖莎以2-4不敌朝鲜组合李正植/金琴英,爆冷止步八强,这是许昕第三次参加奥运会,也是他混双卫冕之路的戛然而止,赛后,他没有接受采访,没有留在场地总结,只是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行字:“回家。”
只有两个字,却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为什么是“回家”?这个“家”是物理意义上的上海老弄堂,还是职业生涯的终点站?是向过往辉煌的告别,还是向另一种人生的奔赴?当36岁的老将带着一身伤病和满心遗憾走出赛场,“回家”二字背后,藏着一个时代乒乓球运动员的坚守与挣扎,藏着一个普通人对“家”的终极渴望。
爆冷之夜:当“昕”风少年遇上“青春风暴”
“爆冷”二字,在许昕的职业生涯里早已不陌生,但这一次,不同以往,以往他是“冷门制造者”,2014年世界杯团体赛连克波尔、奥恰洛夫,2017年世锦赛单打决赛逆转波尔,2021年东京奥运会混双决赛与孙颖莎逆转张本智和/早田希娜,他总能在绝境中创造奇迹,可这一次,他成了“冷门承受者”。
比赛的过程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首局许昕/孙颖莎11-6先下一城,熟悉的“昕雯联播”配合让观众看到希望,但第二局开始,朝鲜组合的打法明显针对性极强:李正植的正手快攻死死压制许昕的反手,金琴英的接发球抢攻让许昕的“魔术发球”失效,许昕的跑动依旧积极,但脚步间的滞涩暴露了34岁膝盖的伤痛;他的反手拧拉依旧犀利,但失误率比往常高了近一倍。
“许昕的体力可能到了极限。”解说嘉宾王皓的话道破了关键,作为“昕雯联播”的固定搭档,孙颖莎在赛后采访中红了眼眶:“昕哥已经拼到尽了,很多球他明明跑不到了,还是努力去够。”第四局局点,许昕一个反手拧拉出界,他蹲在地上拍了拍地板,这个曾经标志性的“庆祝动作”,此刻成了无奈的自嘲。
现场的中国观众有人掩面而语,有人高喊“昕哥加油”,可许昕只是抬头看了看记分牌,又低头擦了擦汗,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12年前的伦敦奥运会,那个留着寸头、眼神清澈的上海少年,在团体赛中连克三员大将,为中国男乒锁定金牌,只是如今,少年的眼角已有了细纹,膝盖缠满了厚厚的运动绷带。
“我们老了,对手正年轻。”赛后,许昕在混合采访区轻声说,这句话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清醒的认知,朝鲜组合的平均年龄不到22岁,他们的打法凶狠、直接,像两股“青春风暴”,而许昕和孙颖莎,更像是在风暴中努力稳住帆的老水手,只是这一次,风太大了,帆破了。
“回家”二字:最简单的告别,最复杂的深情
“回家”的发文,出现在许昕发布比赛动态的12小时后,配图是一张模糊的街景,路灯下,一个熟悉的背影正拖着行李箱走向弄堂口,没有比赛场上的激情,没有领奖台上的荣耀,只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为什么是‘回家’?”这是球迷们问得最多的问题,要知道,许昕的家在上海,而比赛在巴黎,从巴黎回上海,需要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难道他不想多留几天,和队友们总结比赛,和球迷们告别吗?
翻看许昕的社交媒体,你会发现,“家”是他职业生涯里高频出现的词,2021年东京奥运会后混双夺冠,他发文:“终于可以回家了,带一块金牌回去给爸妈看。”2022年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夺冠,他又说:“这个‘家’,我们守住了。”对他而言,“家”从来不是冰冷的房子,而是疲惫时的港湾,是奋斗的意义,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回去的起点。
“昕哥一直说,打球就是为了回家。”国家队友马龙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每次集训都会带很多家乡的零食,分给我们的时候,总说‘这个在上海家里常吃,你们尝尝’。”许昕的“家”,不仅是他个人的牵挂,也是整个团队的“调味剂”,训练累了,他会用上海话和队友开玩笑;比赛紧张了,他会讲点上海弄堂里的趣事,让大家放松。
但这一次的“回家”,似乎多了一层告别意味,自从东京奥运会后,许昕的状态就起伏不定,2023年布达佩斯世乒赛,他在单打第二轮爆冷输给法国新星勒布伦,赛后他坦言:“膝盖的旧伤越来越严重,有时候起跳扣杀,落地时整个腿都在抖。”今年初,他甚至一度退出WTT部分赛事,专注于康复训练。
“其实从去年开始,昕哥就在考虑退役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家队工作人员透露,“但他太热爱乒乓球了,尤其是混双项目,他想带着孙颖莎再拼一次,这次奥运会,他几乎是拖着伤腿打完的。”当“回家”二字发出时,球迷们突然明白:或许,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返程,而是一个老将向赛场告别的仪式——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泪洒现场,只是轻轻说一句“我回家了”,就像小时候在外面玩累了,跑回家喊一声“妈,我回来了”。
从“藏獒”到“魔术师”:许昕的“不完美”传奇
要理解“回家”的意义,必须先读懂许昕的职业生涯,他不像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