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振东回应德甲首秀两连败
樊振东德甲首秀两连败,顶尖选手的“新挑战”还是“必经之路”?
2023年深秋,德国乒乓球联赛的赛场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世界排名第一的樊振东,身披德国杜塞尔多夫俱乐部队战袍,站在了欧洲顶级联赛的赛场上,他的首秀却并未迎来开门红:连续两场单打失利,先是以2-3负于德国新星菲鲁斯,又在一场焦点战中1-3不敌法国名将勒布伦,两连败的结果不仅让球迷感到意外,更引发了关于“顶尖选手适应新环境”“国乒核心海外参赛意义”的热议,赛后,樊振东首次回应了这场失利,他的话语中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藏着对未来的坚定期待。
两连败:不止是分数的差距
德甲联赛作为欧洲乒乓球最高水平的职业赛事,向来以“高强度、快节奏、对抗强”著称,这里汇聚了全球顶尖选手,从波尔的“常青树”传奇,到勒布伦兄弟的“青春风暴”,再到樊振东这样的“外援巨头”,每一场比赛都像是一场“微型世锦赛”,就是这样一场备受瞩目的首秀,樊振东却遭遇了职业生涯罕见的“连败”。
首战面对德国选手菲鲁斯,樊振东的开局并不顺利,菲鲁斯以其独特的“快攻+变线”打法频频给樊振东制造麻烦,前三局双方战成2-1,樊振东在第四局一度以10-6拿到赛点,却被菲鲁斯顽强追平并逆转,关键分的处理上,樊振东的几次犹豫——无论是正手进攻的线路选择,还是接发球时的判断失误,都暴露出对对手节奏的不适应,第二场对阵法国的勒布伦,情况更为严峻:勒布伦年轻气盛,正手爆冲极具杀伤力,而樊振东的反手衔接速度明显慢于对手,多次在相持中陷入被动,以1-3落败,两场比赛仅赢下一局。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两场比赛樊振东的正手得分率仅为58%,低于他职业生涯平均的65%;反手相持失误率达到19%,创近半年新高;而接发球环节,他对欧洲选手发球的“拧拉”和“劈长”应对不足,直接导致了开局的不利,这些细节背后,是德甲联赛与国内联赛、国际大赛截然不同的“生态”——这里没有熟悉的队友配合,没有教练场边实时指导,更没有“主场优势”带来的心理缓冲,一切都要靠自己在短时间内适应。
樊振东的回应:“失利是认识自己的镜子”
赛后,面对媒体的追问,樊振东没有回避问题,他坦言:“两连败肯定不理想,但这就是职业体育的一部分,我来德甲不是来‘拿冠军’的,而是来‘学习和体验’的。”
在采访中,樊振东重点谈到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德甲的节奏比我想象的更快,欧洲选手的打法更直接,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没有什么包袱,上来就拼,我这几场在节奏上慢了半拍,很多球该出手的时候犹豫了,结果反而被动。”他提到,自己特意选择了“非赛季”阶段参赛,就是希望在不影响国内训练和大赛备战的前提下,接触不同的对手和打法,“就像打一场‘开放式训练’,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哪’”。
对于外界的担忧,樊振东显得很坦然:“大家习惯了我在大赛中赢球,但忘了我也是‘人’,也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会遇到不适应的对手,这次失利,让我更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比如面对快节奏时的应变能力,还有在陌生环境下的心理调节。”他特别提到,德甲联赛的“客场文化”与国内截然不同:“没有观众为你加油,对手在场上会一直给你施压,这种‘孤独感’也是职业选手需要学会面对的。”
他用一句“打不倒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结束了回应,这句话,像他过去无数次面对困境时的态度一样,平静却充满力量。
争议与思考:樊振东的“德甲之旅”值不值?
樊振东选择参加德甲联赛,从宣布之初就伴随着争议,支持者认为,作为世界顶尖选手,樊振东需要更多“新鲜刺激”来突破瓶颈:德甲的高强度对抗能提升他的应变能力,与欧洲年轻选手的交手能提前备战巴黎奥运会(勒布伦兄弟、菲鲁斯等都是奥运会的潜在对手);而反对者则担心,频繁海外参赛会影响国内系统的训练,甚至增加受伤风险——“万一在德甲受伤,影响国乒备战怎么办?”
两连败的结果让争议再次升级,有人认为“得不偿失”,认为樊振东应该专注于国内联赛和世界杯、世锦赛等大赛;也有人觉得“情理之中”,毕竟任何选手都需要适应过程,尤其是樊振东这样的“技术流”选手,面对欧洲选手的“暴力打法”本就需要时间磨合。
但换个角度看,樊振东的德甲之旅,或许本就不该用“短期胜负”来衡量,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始终保持着“开放学习”的态度——上世纪80年代,蔡振华远赴意大利联赛打球,带回的“欧洲弧圈球”技术推动了中国乒乓球的革新;樊振东主动走向欧洲赛场,本质上也是一次“技术迭代”的尝试,正如国乒总教练李隗在采访中所说:“东子的选择,是国乒‘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乒乓,也要让中国乒乓了解世界,这次失利,恰恰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空间。”
更重要的是,樊振东的“试水”为年轻选手提供了范本,在他之前,国乒主力很少主动参加欧洲联赛,大家更习惯“国内集训+国际大赛”的模式,但樊振东用行动证明:顶尖选手也需要“跳出舒适区”,在未知中寻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