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文章正文

苑举正哽咽:想告诉爸爸中国强了

热门头条2025年09月03日 00:28 8admin

本文目录导读:

苑举正哽咽:想告诉爸爸中国强了

  1. 镜头前的哽咽:一句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告白
  2. 父亲的“强国梦”: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时代烙印
  3. 中国“强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历史跨越

“爸爸,中国真的强了”,他想对父亲诉说怎样的时代?

镜头前的哽咽:一句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告白

2023年,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站在一档访谈节目的镜头前,谈及远在天堂的父亲时,突然红了眼眶,他声音颤抖着说:“如果爸爸还在,我真想告诉他,中国真的强了。”话音未落,这个在学术场上以理性思辨著称的学者,几度哽咽,几乎说不出话,这段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无数网友留言:“破防了”“这就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家国情怀”“苑教授替我们说出了心里话”。

苑举正的父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战火纷飞、民生凋敝,连温饱都是奢望,苑举正小时候,父亲常坐在昏暗的灯下,给他讲年轻时的见闻——为了躲避战乱,一家人背着干粮徒步千里;为了挣口饭吃,十几岁的少年在码头扛麻袋,累得吐血却不敢停;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全家几个月见不到荤腥,母亲用野菜和米糠做成饼子,父亲总是把仅有的白面留给孩子们……“那时候,我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能强起来,让子孙后代不再受苦。”苑举正回忆道。

父亲去世时,苑举正刚成年,那时的中国虽然已摆脱战乱,但经济水平仍处于世界末位,他带着父亲的遗憾远赴海外求学,在异国他乡看到的中国,仍是西方媒体口中“落后”“封闭”的形象,他常常在深夜想起父亲的话:“如果有一天,中国能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那该多好。”

而今天,当他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看到高铁飞驰于崇山峻岭,看到5G信号覆盖偏远山村,看到航天器在太空遨游,看到脱贫攻坚让千万个家庭摆脱贫困,他终于明白,父亲当年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那句“爸爸,中国真的强了”,不是一句简单的感慨,而是一个儿子对父亲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告白,是一个时代对先辈的最好慰藉。

父亲的“强国梦”: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时代烙印

苑举正父亲的故事,是无数老一辈中国人的缩影,他们生于乱世,长于贫弱,对“国家强大”有着近乎执念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记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外国列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上海外滩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刺痛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山河,南京大屠杀的惨案,让整个民族陷入深重的苦难,那时候,“亡国灭种”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随时可能降临的现实。

苑举正的父亲曾亲历“九一八事变”,那时他还是个少年,跟着家人逃难,一路上看到村庄被烧毁,同胞被屠杀,饿殍遍野。“他后来常说,那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弱国无外交’,自己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苑举正说,“所以他把‘强国’当成一辈子的执念,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工业,能让中国人挺直腰杆走路。”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他们勒紧裤腰带搞工业化,在荒原上建起工厂,在戈壁滩上研制原子弹,苑举正记得,父亲所在的工厂是“三线建设”单位,全家都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冬天没有暖气,父亲常常加班到深夜,回来时眉毛上都结着冰霜。“但他从不抱怨,总是说‘现在苦一点,以后子孙后代就好了’。”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苑举正的父亲看着电视里深圳特区拔地而起的高楼,看着家乡修起的柏油马路,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说,中国终于走上正道了,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强。”直到2000年去世,父亲也没能看到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的样子,他临终前拉着苑举正的手说:“你要记住,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要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好。”

苑举正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父亲的一生,终于读懂了那份深埋心底的期待,父亲的“强国梦”,不是个人的野心,而是一个民族对尊严、对富强、对美好生活的集体向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走过的每一步,都在回应着老一辈人的期盼。

中国“强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历史跨越

苑举正说“中国强了”,不是一句情绪化的表达,而是基于事实的理性判断,短短几十年,中国实现了从“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在经济、科技、民生、国际地位等多个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实力: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

标签: 举正是什么意思

水与中国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Z-BlogPHP强力驱动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