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飞机飞过北京站 旅客纷纷掏手机
当阅兵飞机掠过北京站,为何千万人不约而同掏出手机?
2023年国庆清晨的北京站,人流如织,站前广场上,背着行囊的旅客、牵着孩子的家长、提着行李的商人,各自奔向不同的目的地,突然,一阵低沉的轰鸣由远及近,天空被两架涂装着五星红旗的歼-20战鹰撕开——它们以超低空通场的方式掠过北京站穹顶,机翼下的红蓝光芒在晨曦中划出耀眼弧线。
几乎在同一瞬间,广场上数百部手机同时举起,老人放下刚买的豆浆,孩子挣脱母亲的手,年轻人踮起脚尖,镜头对准同一个方向,快门声、欢呼声、手机提示音交织在一起,将这个普通的清晨变成一场无声的集体仪式,有人举着手机奔跑,有人跪在石板上调整角度,有人甚至忘了按快门,只是任由手机屏幕里定格着战鹰与站楼的剪影。
这一幕让人想起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同样的场景在北京、在上海、在无数个仰望天空的地方上演,13年过去,从胶片相机到智能手机,从报纸头条到短视频直播,记录工具在变,但人们"掏手机"的动作却从未改变,当国家仪式与个体生活在北京站这样的城市枢纽相遇,为何手机总能成为最本能的选择?这些被镜头捕捉的瞬间,又藏着怎样的时代密码?
手机:从记录工具到情感载体
在北京站前广场上,63岁的王建国举着手机的手一直在抖,屏幕里,歼-20的尾迹正与北京站穹顶的琉璃瓦重叠,而他手机相册里,还存着2009年国庆阅兵时用数码相机拍的照片——那时像素不高,照片里的飞机只是一个模糊的小点。
"那时候哪敢想啊,"王建国抹了把眼角,"我当兵那会儿,飞机从头顶过,只能拿眼睛看,回来在日记本上画几笔,现在好了,孩子在外地工作,视频通话里就能给他看'我看见战鹰了',比啥都强。"
他的话道出了手机最本质的变化:它早已不是单纯的记录工具,而是情感的延伸,在数字时代,"看见"的意义被重新定义——不仅是眼睛接收光线,更是通过镜头将瞬间转化为可分享、可保存、可传递的记忆。
社会学学者项飙曾提出"附近"的消失:现代人在抽象的系统里生活,对身边的具体事物逐渐麻木,但北京站的场景却相反:当战鹰掠过,广场上的人们突然形成了新的"附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共同的仰望而连接,手机则成为构建这个"附近"的媒介。
22岁的大学生林晓雨举着手机直播,屏幕上弹幕飞速滚动:"我家就在北京站旁边,从小听火车鸣笛,今天第一次听飞机轰鸣这么震撼""我爸是退伍军人,他说这才是中国速度""@你的兄弟快看,这才是YYDS",她的手机电量从100%掉到20%,却舍不得放下——对她而言,直播不仅是分享,更是参与:"我虽然没在天安门广场,但通过手机,我和所有人一起在'现场'。"
这种参与感,正是手机赋予的独特体验,它打破了地理的界限,让个体的"看见"汇入集体的"看见";它缩短了时间的距离,让瞬间的感动变成永恒的记忆,当飞机消失在云端,广场上的人们低头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有人笑着擦屏幕,有人沉默着放大细节——这些像素点里,藏着比画面更珍贵的东西。
北京站:从交通枢纽到情感地标
为什么是北京站?这个问题,或许藏在每一个从这里走过的人心里。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十大建筑"之一,北京站从诞生起就承载着特殊的记忆,1959年建成时,它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无数人从这里出发,奔赴建设祖国的岗位;改革开放后,它见证了"打工潮"的涌动,南腔北调的方言在站前广场交织;2008年奥运时,它迎接四海宾朋,古老的砖墙映照着世界的目光。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北京站不仅是"出发"与"到达"的地理节点,更是"家"与"远方"的情感坐标,战鹰掠过站楼穹顶的那一刻,仿佛历史与现实完成了重叠——60多年前,人们在这里送别亲人,盼望着"平安归来";60多年后,人们在这里举起手机,记录着"守护平安"。
56岁的出租车司机张建军停在广场边,没拉活,只是举着手机拍,他的手机屏保是2019年儿子考上军校时的照片,背景正是北京站。"我儿子现在在边疆服役,每次他打电话都说'爸,这儿的天空很蓝',今天这飞机飞过,我就想拍给他看,告诉他'爸在北京,看见战鹰了,你守护的天空,我们这儿也能看见'。"
他的手机里,除了战鹰,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1988年,他刚来北京时,站在北京站前用海鸥相机拍的黑白照,照片里的站楼还没装玻璃幕墙,广场上都是自行车,天空里只有几只鸽子,35年过去,手机从"砖头"变成"薄片",站楼从古朴变得现代,但人们仰望天空的姿态从未改变。
北京站就像一个时间的容器,将不同代际的记忆收容在一起,当战鹰掠过,它不仅是飞过一座建筑,更是飞过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人们掏手机,或许也是在记录这种记忆的传承——镜头里的战鹰是新的记忆,背景里的站楼是旧的时光,两者叠加,就是一部活着的"国家记忆
标签: 阅兵飞机飞过的唯美句子阅兵飞机飞过天坛图片阅兵飞机飞过哪些地方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