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文章正文

孙中山后人现场观礼九三阅兵

热门头条2025年09月04日 00:26 13admin

孙中山后人为何出现在九三阅兵现场?这抹“红色记忆”藏着怎样的家国密码?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这里举行,当铁流滚滚、战机呼啸的震撼场面映入眼帘时,观礼台上一位身着素雅旗袍的老者,悄然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她,是孙中山先生孙女、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穗芳,站在祖父曾梦想“振兴中华”的土地上,见证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庄严时刻,她的泪水里,既有对先辈未竟事业的告慰,更有对国家富强的深切自豪。

从“振兴中华”到“抗战胜利”:跨越时空的历史接力

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振兴中华”,在《建国方略》中描绘过“东方大港”“三峡大坝”等宏伟蓝图,却未能亲眼见到山河破碎的中国重获新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正是对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遗嘱的生动践行。

孙中山后人现场观礼九三阅兵

九三阅兵的主题,正是铭记这场“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伟大胜利,当抗战老兵方阵颤巍巍敬礼,当“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历史场景通过装备方阵重现,当我国自主研制的先进战机以“70”字样划过长空,孙穗芳看到的不仅是国家的强大,更是祖父“天下为公”理想的照进现实——那个曾被列强践踏的民族,如今已能用实力捍卫和平;那个曾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如今正以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祖父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今天的中国,终于让他当年的梦想有了坚实的根基。”孙穗芳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抗战胜利奠定民族复兴基石,再到新时代实现“强军梦”,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而孙中山后人的出现,恰是这场百年接力中,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家国情怀的血脉传承:从“海外游子”到“和平使者”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后代,孙穗芳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家国”二字紧密相连,1936年出生于上海的她,童年时便因战乱与母亲远赴日本,后侨居美国,尽管身在海外,祖父“振兴中华”的教诲却从未远去,她回忆,母亲常对她说:“你是孙中山的孙女,要永远记得自己是中国人。”

为了传承祖父的思想,孙穗芳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自上世纪90年代起,她奔波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展览,捐款兴建希望学校、设立孙中山教育基金,将祖父“天下为公”“博爱”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2001年,她将收藏的孙中山先生手稿、照片等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如今这些文物静静躺在国家博物馆的展柜里,诉说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祖父毕生追求和平与统一,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果实,今天我们纪念这场胜利,正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阅兵式上,当我国宣布将裁军30万时,孙穗芳用力鼓掌,在她看来,强大的国防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捍卫和平——这与孙中山先生“必须唤醒国人,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理念一脉相承,从“振兴中华”到“强军卫国”,从“天下为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孙中山后人的身影,始终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见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从“个体记忆”到“民族共识”

在观礼台上,孙穗芳身边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当老兵方阵走过时,老人颤抖着举起敬礼的手,孙穗芳也缓缓起身,深深鞠躬,这一刻,没有语言,却有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一个是先辈的后代,一个是历史的亲历者,他们的眼中,都映照着同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顺应“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的必然结果;而九三阅兵,则是这个民族对历史潮流的深刻把握,孙穗芳的出现,让这种把握有了更鲜活的注脚:它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先辈精神的接续;不仅是个体的情感表达,更是整个民族的价值共识。

近年来,孙穗芳多次回到大陆,在中山故居种下“和平树”,在高校与学生交流“青年与国家”的命题,她说:“祖父的理想,需要一代代人去实现,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和平强大的时代,更要懂得珍惜,更要肩负起

标签: 孙中山后人现场照片高清孙中山后人视频孙中山后人是谁

水与中国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Z-BlogPHP强力驱动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