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记者热泪盈眶:这辈子值了家人们
当外籍记者说“这辈子值了”,他们究竟在中国看到了什么?
镜头里的泪光:一场跨越山海的情感共振
2023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来自美联社的记者马克·贝内特站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看台上,镜头无意间捕捉到他红着眼眶、用力鼓掌的画面,当他回望过去两周的采访经历,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震撼的两周,看到运动员们超越国界的拼搏,看到志愿者们用不流利的英语比划着‘加油’,看到凌晨四点还在清扫积雪的工作人员……这辈子值了,家人们。”
这样“热泪盈眶”的瞬间,在中国并非个例,从上海进博会的外籍记者触摸到国产机器人灵活的机械臂,到贵州苗寨里看到村民用直播卖出自家腊肉,再到疫情期间武汉街头的外籍记者记录下社区工作者为独居老人送菜的背影……越来越多走进中国的外籍记者,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这个东方古国的真实面貌,而他们的泪水,往往不是因为“感动中国”的刻意编排,而是源于一种“打破滤镜”后的震撼与共鸣。
他们曾带着西方媒体预设的“刻板印象”而来:或许是“中国只有高楼大厦”,或许是“中国人没有自由”,又或许是“这里只有冰冷的数字”,但当真实的触角伸向这片土地的肌理——当他们在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听到老农讲述“退耕还林”后的绿色变迁,在深圳的科创园区看到90后工程师调试无人机的专注,在云南边境的村寨里见证“一带一路”项目如何让咖啡豆走出大山……那些预设的标签在现实面前纷纷碎裂,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中国。
“我以为中国是‘复制粘贴’的现代化,直到我在成都的茶馆里看到老人们用二维码支付茶钱,在孩子们用平板电脑学习书法;我以为这里只有‘效率至上’,直到我看到疫情期间邻居们自发为隔离家庭送菜,看到外卖小哥在暴雨中护送孕妇去医院。”德国记者安娜·施密特在《我在中国的1000天》一书中写道,“这些细节里藏着‘人’的温度,比任何报道都更有说服力。”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他们为何说“这辈子值了”?
“这辈子值了”,这句看似口语化的感慨,背后是外籍记者对“价值”的重新定义,对他们而言,记者的使命不仅是记录,更是“连接”——连接不同的文化,打破认知的壁垒,而在中国,他们找到了这种使命的终极意义。
在“真实的中国”里,他们找到了对抗“信息茧房”的力量。
长期在西方媒体工作的记者们,深知“叙事框架”对认知的塑造,美国记者大卫·布鲁克斯曾坦言:“在去中国之前,我写的关于中国的报道,90%依赖官方文件和‘中国问题专家’的分析,我从未真正接触过普通中国人。”2021年,他作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来到广州,最初仍带着“批判性视角”,但在走访了22个城市、采访了136位普通人后,他的报道开始出现转变,他在广州菜市场认识了一位卖鱼的阿姨,每天凌晨3点进货,用赚的钱供儿子读大学;他在深圳华强北看到一位退休工程师开办“创客空间”,免费教孩子们编程;他在甘肃张掖看到农民用无人机播种,亩产提高了30%……“这些故事不在任何‘战略报告’里,却构成了中国最真实的底色。”大卫写道,“当我把这些故事讲给美国读者时,很多人第一次说:‘原来中国是这样的?’”
这种“打破偏见”的成就感,让他们觉得“值了”,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笔和镜头,不再是西方媒体“议程设置”的工具,而是成为了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在“发展的奇迹”中,他们看到了“可能性”的边界。
“如果1985年来中国,我会看到满目疮痍;如果2005年来,我会看到‘世界工厂’的喧嚣;但如果2023年来,我会看到‘的模样。”这是英国记者汤姆·菲利普斯在杭州参观阿里巴巴总部后发出的感叹,作为在华工作15年的“中国通”,他见证了这个国家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蜕变,他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看到来自全球的科技专家探讨“元宇宙”,在合肥量子科学实验室看到科研人员攻克“量子通信”难题,在海南自贸港看到外国商人兴奋地说“这里将成为下一个新加坡”……
“中国的发展不是‘复制西方’,而是‘创造自己的模式’。”汤姆在报道中写道,“当西方还在争论‘要不要建5G’时,中国的5G基站已经占全球60%;当西方还在为‘老龄化’焦虑时,中国的‘银发经济’和‘人工智能养老’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种‘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智慧,让我看到了人类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对于长期关注全球发展的记者而言,见证一个国家如何用14亿人的智慧破解“发展难题”,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巅峰”。
在“人民的温度”里,他们触摸到了“文明的力量”。
“我从未见过一个国家,能把‘集体主义’和‘个体幸福’结合得这么好。”日本记者佐藤丽花在重庆采访“山城棒棒军”时,被一位60岁的“棒棒”大爷深深打动,大爷年轻时来重庆扛货,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每天仍坚持工作,因为“能为孙女攒学费”;他不会用智能手机,却记得每个熟客的喜好,下雨天会主动帮人把货物送到家门口。“他说‘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町内会’,但这里更温暖,更有生命力。”佐藤写道。
这样的“温度”无处不在:在河南暴雨中,外卖小哥划着皮筏艇救人的视频让外籍记者热泪盈眶;在新疆棉田里,棉农们用机械采棉的笑容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志愿者们用“你好”“谢谢”等简单的外语单词传递善意,让他们看到“文明互鉴”最朴素的样子。“中国最珍贵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人’。”这是几乎所有外籍记者的共同感悟,当他们看到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看到“共同富裕”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国家能在短短几十年里创造奇迹——因为它的根,深扎在人民的土壤里。
泪水的背后:当“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故事”
外籍记者的泪水,是对“真实”的致敬,也是对“希望”的礼赞,他们曾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却最终被这片土地的真实所打动;他们曾以为“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