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最帅女机长 是她
是谁让“战鹰”在长空绽放芳华?揭秘阅兵式上最帅女机长的成长密码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上空,12架歼-10战机以震撼人心的“楔形”编队破云而来,当镜头拉近,左僚机驾驶舱内,一位戴着银色头盔、眼神坚毅的女飞行员格外醒目,她便是余旭——我国首位歼-10女飞行员,那天,她与战友共同驾驶战鹰飞越天安门,用精准的“刀尖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女兵风采,十年过去,人们依然记得那个在蓝天上书写传奇的身影:“阅兵最帅女机长,是她!”这位“80后”姑娘如何从普通女孩成长为“金孔雀”的驾驭者?她的蓝天之路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与荣光?
从云端梦想到蓝天起航:被风吹大的“飞行基因”
1986年,余旭出生在四川崇州一个普通家庭,家乡的崇州机场紧邻她成长的社区,童年时,她总爱趴在窗台上看银鹰起落,发动机的轰鸣声成了她最熟悉的“摇篮曲”,小学作文里,她写下“长大后要当飞行员”的梦想,老师却笑着在评语里写:“女孩子当飞行员?太不现实了。”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评价,反而像颗种子在她心里扎了根。
2005年,空军在全国招收女飞行学员的消息传来,正在读高三的余旭眼前一亮,1米65的身高、52公斤的体重,标准身材下藏着不服输的韧劲,初检、复检、定选,三轮淘汰式选拔,她一路过关斩将,当体检通知书送到学校时,她正埋头刷题,抬头看到班主任激动的笑容,才敢相信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真的触手可及。
进入空军航空大学,严苛的飞行训练开始了,清晨5点起床体能训练,正午烈日下练队列,深夜在模拟舱里反复操作仪表盘,第一次上初教-6飞机,发动机的震感让她手心冒汗,但当飞机冲上云霄,云层在脚下翻涌时,她知道:“这里就是我的战场。”三年航校生涯,她总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学员”,毕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英雄的摇篮”——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
刀尖上的“舞者”:用数据丈量蓝天的精度
2012年,余旭与另外5名女飞行员一同入选首批歼-10女飞行员梯队,这意味着她们要从零开始驾驭我国最先进的第三代战机之一,歼-10的飞行参数比初教机复杂10倍,仅仪表盘就有200多个,任何一个细微操作都可能影响飞行轨迹,为了练就“人机合一”的境界,她把飞行手册翻得卷了边,把每个动作要领拆解成肌肉记忆。
“模拟训练时,她的手肘总贴在座椅侧面,为的是在空中做出精确滚转时,身体能像焊在座椅上一样稳定。”战友回忆,为了练就抗眩晕能力,她每天戴着10公斤重的头盔做“旋转椅”训练,直到眼前发黑、恶心呕吐仍咬牙坚持,一次高难度特技训练中,她承受的过载达到8个G,相当于8倍自身重力压在身上,飞行结束后,她解开安全带,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却对着镜头比出胜利的手势。
2014年,八一飞行表演队赴珠海参加中国航展,这是歼-10女飞行员首次公开亮相,当7架战机以“七机开花”的精彩队形冲上云霄,余旭驾驶的僚机在瞬间与长机分离、再重新汇合,动作干净利落,引发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外媒惊叹:“中国空军出现了‘花木兰’!”而她却说:“我们不是‘花木兰’,我们是战斗员,蓝天就是我们的战场。”
阅兵场上的“最美剪影”:用忠诚刻下空中坐标
2015年胜利日阅兵,余旭与战友组成“空中护旗方队”,担任左僚机,这个任务要求她们在高度800米、速度每小时550公里的状态下,与长机保持间距仅5米的密集编队——相当于两架飞机在空中“擦肩而过”,误差不能超过0.1秒,为了这个“空中拼图”,她们在地面模拟训练了上千次,直到闭上眼睛都能画出彼此的飞行轨迹。
阅兵当天,当国歌奏响,余旭的右手始终稳稳地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