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勤军人纹丝不动 阿姨不停给其扇风
当“钢铁长城”遇上“夏日清风”:纹丝不动的坚守与不停歇的善意,谁在定义中国温度?
七月流火,江南的盛夏像被塞进了蒸笼,柏油路被晒得发烫,空气里浮动着肉眼可见的热浪,连树上的蝉鸣都透着几分有气无力,在杭州西湖边的断桥旁,执勤哨兵李锐像一株挺拔的白杨,纹丝不动地站在岗位上,他的作训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深色的汗渍在背上晕开一大片,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下巴尖儿汇聚,滴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成一缕白烟。
就在这时,一位提着竹编菜篮的阿姨停下脚步,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碎花衬衫,手臂上挎着一把蒲扇,她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到李锐身侧,举起蒲扇,对着他轻轻扇动起来,扇子摇动的风,带着一丝皂角的清香,拂过李锐被汗水浸透的衣领,也拂过他紧绷的下颌线。
这一幕,被一位路过的游客拍下,发到网上后迅速引发热议:有人点赞阿姨的暖心,有人感叹军人的坚毅,也有人好奇——“他为什么不躲开?”“她为什么要坚持扇风?”
纹丝不动的“军姿”:刻在骨子里的“不动摇”
李锐今年22岁,是武警浙江总队杭州支队某中队的一名上等兵,断桥景区是杭州的“窗口”,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夏季更是旅游高峰,作为景区执勤哨兵,他的任务就是维护周边秩序,协助游客,同时以最挺拔的姿态展示中国军人的形象。
“纹丝不动”不是口号,而是刻在军人骨子里的纪律,李锐所在的中队,每天有3个小时的“军姿训练”是必修课:双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外分约60度;两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肩要平,稍向后张;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拇指尖贴于食指的第二节,中指贴于裤缝;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下颌微收,两眼向前平视。
“刚开始训练时,夏天站10分钟就汗流浃背,蚊子在脸上咬包都不敢动。”李锐记得,新兵连第一次军姿考核,他在烈日下站了40分钟,眼前发黑,差点晕倒,但班长告诉他:“军人的‘不动’,是为了让更多人‘安心’,你在哨位上多站一分钟,游客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李锐早已把“纹丝不动”刻进了肌肉记忆,即便是在38℃的高温下,他的军姿依然像标尺一样笔直,汗水流进眼睛,他不能眨;蚊虫落在手臂上,他不能拍;游客上前问路,他只能保持转体的幅度,用最标准的军礼回应。
“那天在断桥,我其实感觉到有风在吹,一开始以为是错觉。”李锐后来回忆,阿姨的扇子很轻,风很小,但他能感受到那份小心翼翼的温柔。“我知道她怕影响我执勤,所以扇得特别慢,特别轻,但我更知道,我站在这里,就是我的职责,只要我在岗,就不能离开,不能分心。”
这种“不动”,不是固执,而是一种承诺,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我脚下这方寸之地,就是我的阵地,洪水来了,我要挡在堤坝前;火了,我要冲进火场里;现在游客来了,我就要站在这里,让他们看到中国军人的样子。”
不停歇的“扇风”:藏在平凡里的“不简单”
给李锐扇风的阿姨,姓王,今年65岁,是杭州本地人,就住在断桥附近,她每天早上都会提着菜篮去菜场,路过断桥时,总能看到穿着作训服的哨兵站在烈日下。
“这些娃娃,比我家孙子还小呢。”王阿姨说,她第一次注意到执勤军人,是三年前的夏天,那天她带着小孙子逛西湖,小孙子吵着要吃冰淇淋,她刚要去买,看到哨兵站在太阳下一动不动,“脸晒得通红,汗珠子往下掉,却连擦都不敢擦”。
从那以后,王阿姨每次路过断桥,都会带一把扇子。“有时候是蒲扇,有时候是折扇,都是家里不用的。”她说,扇风的时候,她总怕影响哨兵执勤,“我就站在侧面,轻轻地扇,让他感觉到风就行,不敢让他分心”。
那天拍下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