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揭秘歼35为何成阅兵顶流
歼35凭什么成为阅兵“顶流”战机?
当空中护旗梯队拉出“70”纪念烟幕,当歼-20以“五机楔形”编队呼啸而过,人们的目光总被那些“大国重器”牢牢吸引,但在今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阅兵式上,一款外形科幻、线条流畅的隐形战机却意外成为全场焦点——它就是歼-35,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舰载隐身战斗机,歼-35首次公开亮相便以“压轴”姿态压轴登场,不仅引发了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热议,更让无数网友高呼“这才是阅兵顶流”。
为何是歼-35?它究竟凭借什么“C位出道”?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专访了我国著名航空工程院士、某重点飞机型号总设计师沈航(化名),这位参与见证了中国战机从“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全过程的老专家,在办公室里铺开了歼-35的三视图,用铅笔在机翼处轻轻一点:“答案,藏在这架战机的‘基因’里。”
从“幕后”到“台前”:歼35的“顶流”之路,藏着怎样的“首秀密码”?
“阅兵式上的装备亮相,从来不是‘选美’,而是‘选需’。”沈航院士开门见山,“所谓‘顶流’,本质上是国家战略需求、技术突破高度、装备体系价值的集中体现。”
回望中国战机发展史,从歼-5到歼-20,我们用了近70年实现了从“亚音速”到“超音速”、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跨越,但舰载机领域,曾长期是“短板中的短板”,2012年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成功起降时,沈航院士还记得自己团队在观礼台上的激动:“我们有了‘航母上的利剑’,但这把剑还是‘三代半’的,面对F-35C这样的五代舰载机,代差依然存在。”
2016年,歼-35(当时代号“鹘鹰”)原型机首飞,外界一度猜测它只是“技术验证机”,但沈航院士透露,从立项之初,歼-35就被赋予了“双重使命”:既要成为海军航母舰载机的“五代主力”,又要满足空军对“低成本隐身战机”的需求。“这种‘一机两型’的设计思路,在世界航空史上都堪称大胆。”
今年阅兵,歼-35选择在压轴环节以“单机低空通场”亮相,沈航院士解释,这个编排绝非偶然:“低空通场是对战机性能的极限考验——既要保持超低空飞行稳定性,又要展示精准的操控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世界看到它的隐身特征:当它掠过观礼台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比一枚乒乓球还小。”
现场直播画面中,歼-35的菱形机翼、DSI进气道、内置弹舱等细节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座舱盖反光下飞行员的身影,这个“零距离”亮相,让“歼-35究竟有多强”成为全球社交媒体的热搜话题。
院士揭秘:三大“硬核突破”,让歼35从“跟跑者”变“领跑者”
“歼-35能成为‘顶流’,核心就三个字:‘新、奇、实’。”沈航院士拿起一块歼-35的复合材料模型,指着上面细密的纹路说,“‘新’是技术新,‘奇’是设计巧,‘实’是性能实。”
全球首创“舰隐身+空隐身”双模设计,把“不可能”变“可能”
“舰载机的最大难题,是‘舰’和‘战’的矛盾。”沈航院士解释,航母甲板空间有限,战机必须折叠机翼才能停放;但折叠结构会破坏隐身外形,而隐身设计又要求机身尽可能平整。“五代机隐身依赖‘外形隐身+材料隐身+涂覆隐身’三位一体,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让隐身性能大打折扣。”
歼-35的解决方案堪称“巧思”:创新性地采用了“半弯折式机翼折叠机构”,折叠点位于机翼外侧1/3处,折叠后机翼贴合机身曲线,既节省了30%的停放空间,又通过锯齿状蒙皮接缝、雷达吸波材料填充,将隐身性能损失控制在5%以内。“更绝的是它的进气道。”沈航院士指着进气道边缘的“鼓包”说,“这是DSI(无分离板超音速进气道)的改进型,通过三维曲面激波控制,不仅让战机在亚音速和超音速状态下都能稳定进气,还避免了传统进气道对隐身外形的影响。”
相比之下,美国的F-35C为了舰载需求,将机翼设计得 thicker(更厚),导致超音速性能打折;俄罗斯的苏-57则因隐身设计不彻底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